高产导师的共同特点:永远在读文献! 1️⃣让文献做 “思想伙伴”,而非 “资料仓库” 刚开始做研究时,我总想着把所有相关文献都收集齐全,硬盘里存了几千篇PDF,却越读越迷茫。于是导师告诉我:真正有价值的阅读,是带着自己的问题去和作者对话。 ✅我的实践: 每读一篇文献,就在封面写下三个问题: 1.这篇文章最让我信服的观点是什么? 2.我最想反驳的地方在哪里? 3.如果我是作者,会补充哪些案例? 2️⃣写作不是 “完成任务”,而是 “追踪思维” 很多人把写作当成必须端坐在书桌前完成的大事,可灵感从不会按部就班地出现。我导的公文包里就总带着一个小本子,开会间隙、散步时想到什么,都会立刻记下来。 ✅我的做法: 随身带一个口袋笔记本(或手机备忘录),无论是在食堂排队还是睡前躺平,只要脑子里冒出和研究相关的想法,哪怕只是一个词,都立刻记下来。每周花两小时整理这些 “思维碎片”,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。不追求每次写作都完美,允许自己写 “半成品”。比如今天只厘清了一个概念的演变脉络,哪怕只有几百字,也是重要的进展。 3️⃣在 “试错” 中找到自己的研究锚点 刚读博时,我总想着找到一个 “一劳永逸” 的研究方向,结果在多个领域间摇摆不定。但是“研究方向不是选出来的,是试出来的。” 那些尝试,其实都在帮你排除错误选项。 ✅ 我的路径: 前两年广泛涉足不同选题,每个选题都写一篇短文,通过写作过程感受自己真正感兴趣且有能力深入的领域。从这些短文中选出反馈最好的一个方向,用一年时间聚焦做深,形成一篇完整的论文,这篇论文就成了我的第一个 “研究锚点”。以锚点为中心,像水波一样向外扩散,每次拓展一个相关的小方向,逐步构建自己的研究网络,既保持专注又不失弹性。 #学术思考 #博士生日常 #文献阅读 #研究方法 #读博日记
作者:胡*************!
音乐:@胡*************!创作的原声
时长:00:11
评论数:2
点赞数:0.04万
分享数:108
收藏数:391
更新时间:2025年7月23日 16: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