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谈下。接下来是我朋友的观点,读书有用,受教育可以提高素养,锻炼思维重塑世界观。举的是他体制里的例子:同一时间,他给了一个985和一个双非本科的人同一份文件,然后后面考察的时候,他顺便问了两人,双非看了就没管,985的那个看了,然后说这份市里的文件和区里的文件有哪几点不同,不同在哪里,应该有的措施和方案他都拿出来了。 另外,朋友说现在的教育它是做筛选,就像筛豆子一样。他用木桶效应说,有些人不是说不好,事实上他其实是不错的,但是被筛掉了,为什么呢?因为我们国家要的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专业的人才。也许被筛掉的其他方面很不错,但是短板太明显了,不全面,前提条件没满足。 总之,我们认为读书其实是很有用的并且需要继续教育甚至终身学习,努力也是需要贯穿一生的。当然,哪怕最后可能以某种标准评判,可能看上去,读书显得很鸡肋,但读书实际上是成本最低廉最快捷的一条道路,当然不是唯一道路。 我有一个公式,我叫它成功概率公式——“成功=信息+能力+资源(渠道)”。我其实很讨厌听一些人讲共性的东西,当然是对事不对人。为什么呢?因为共性的东西代表着对每个人适配性都很高,意味着价值不高,你可以用,我也可以用,但其实人和人是不同的,所以只讲共性从一开始就错了。 中上阶层的孩子就是比底层孩子容易成功,因为同样是孩子,他们的三方因素从一开始就是不对等的。没有人会告诉底层孩子,你该怎么去获取信息,在哪里可以获取,以什么样的方式?能力?能力大多是可以砸出来的,中上层砸也能砸出一个半个,底层的孩子就像苗子是连吃都吃不饱,哪有多余的养分去培养能力?资源就更加了,社会是做慈善的吗?为什么我的资源要分享给你?现代社会是利益社会,就是这么现实,愿意帮大多数是因为看到长短期利益,即建立在利益上卖人情,所以底层孩子资源这方面也拼不过。 因此,底层的悲剧就一直重演,一直在固有框架中冲不破,然后有些人就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的问题,当然是有个人因素的,但我觉得这时的他们更像是陷入了虚假意识中,其实他们最大的悲剧是阶级悲剧,或者现在说阶层悲剧! 教育、经济和政治等等都是有阶级的,每个阶层所能享受到的阶级利益是不同的。
作者:何********信
音乐:@Cz_9?创作的原声一Cz_9?(原声中的歌曲:LOST-邵甲天)
时长:00:19
评论数:12
点赞数:0.02万
分享数:15
收藏数:63
更新时间:2024年2月28日 12:34